工業4.0概述

這是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展提出的高科技計劃,簡單講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(工業1.0蒸氣化製造→工業2.0機械化製造→工業3.0自動化製造→工業4.0智慧製造),工業4.0最關鍵轉變在於,有別於過去只是創造新的工業技術,工業4.0更著重將物聯網、AI人工智慧、雲端運算、大數據分析…等現有技術,與銷售技巧與產品體驗統整起來,打造一套智慧型整合感控系統,利用高度自動化特性,主動排除生產障礙,如此便能建立更具適應性與高效率的智慧工廠,同時整合商業夥伴,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。

2013 年,美國就提出「再工業化」、「先進製造夥伴計畫」,並籌組工業互聯網聯盟; 日本則提出「工業智慧化」; 韓國稱之「製造業創新 3.0」;法國則叫做「未來工業」;連長期以來以金融、服務及觀光為主要產業的英國也提出了「工業 2050 戰略」;中國高喊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「中國製造 2025」; 台灣則取名為「生產力 4.0」。這些名稱雖不同,但核心意義其實是大同小異。 4 月 8 日,由德國企業—博世(Bosch)所領軍的工業 4.0 小組,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正式向全世界提出工業 4.0 的概念。 工業 4.0 的概念提出後,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,各國也陸續提出相對應的政策作為因應。

工業4.0不是自動化,而是整條價值鏈全週期管理與服務

從服務顧客驅動研發、供應鏈和生產,整個系統或整個價值鏈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與服務(SysLM)。
桑德勒(Ulrich Sendler)
《工業4.0: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》作者

工業3.5-台灣的最佳戰略

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系講座教授簡禎富主張,企業可先從「工業3.5策略思考架構」著手,打造必備能力。這項架構包含「工業3.5」混合策略的核心,往外第一圈是五大營運核心能耐;第二圈是產業和企業的四大策略關鍵;最外圈則是能支持策略路徑運轉的四種條件。
先提升大數據分析力  再導入工業4.0的自動化

「工業4.0」對台灣製造業來說,挑戰與機會並存。台灣的基礎工業能力,很難與美、日、德等國並駕齊驅,意欲比這些國家快速而完整地實現工業4.0,不夠務實;且相關技術仍在演化中,不用急於導入。簡禎富建議台灣不妨採取「混合」策略,也就是在工業3.0~4.0之間,先在部份自動化的環境,整合大數據分析和管理經驗,進行破壞性創新,從根本上改善台灣製造業的決策分析力,才可望有所勝算。